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学院邮箱 English
学院介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学生工作招生工作合作交流党建与思政人才招聘
  重点学科
 学科概况 
 重点学科 
 团队建设 
 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相关链接
 
重师主页 科研系统 图书馆
教务系统 书记院长邮箱 OA系统
重点学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重点学科 >> 正文
系统理论-重庆市“十五”重点学科
2007-12-16 17:12     (点击: )

一、学科基本情况

 “系统理论”于2000年被重庆市批准为市级重点学科,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首届“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杨新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现有长期稳定的专职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占80%以上;办公、实验场地800多平方米;经过近5年建设与发展,该学科硬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学科队伍整合取得明显效果,多学科的交叉渗透研究成果突出,部分研究成果已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在全国产生了相当影响,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学校其他学科及科研人才的成长发挥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二、建设的目标、思路及采取的措施

(一)建设目标、思路:

 1、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力争在2—3个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以此带动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促进学科群和人才队伍的成长。

 2、进一步从学历、学缘、学科等方面优化队伍结构,力争在3—5年内引进高级人才1—2名,学科研究人员80%以上获得博士学位,全部人员均具有高级职称。

 3、进一步加强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人才和梯队人才的培养,力争在2—5年间本学科涌现3—4名博士生导师,主要成员均为硕士生导师;有4—5人在相关学科成为市级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在国际系统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

 4、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争取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片,被三大检索收录30多篇,出版专著2—4部。

 5、积极申报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2—5项,省部级15—25项,课题总经费达200万元以上。

 6、注重科研平台建设,力争该学科有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合作共建实验室1—2个。同时实验场地进一步扩大,办公条件与环境进一步优化,科研人员待遇有实质性提升。

 7、强化学科发展的横向联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邀请15—20名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访问、共同研究,争取承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2—3次全国性的重要学术会议。

 8、力争在建设期内将该学科建设成为博士点。

(二)主要措施:

 1、学术队伍方面:为不断优化学科队伍的学历、年龄、学缘等结构,切实提升队伍建设的实效。在有限的学科建设经费中,近五年主要投入了较大费用用于:(1)学科急需人才的引进;(2)资助梯队人员攻读博士学位;(3)有计划地选派学术骨干外出进修;(4)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5)同时还划拨了专项经费主动吸收一批相近学科的优秀科研人员进入梯队建设计划,帮助其学术成长,以带动相关学科群的发展。

 2、平台(物质)条件:为进一步改善学科建设的物资基础条件,支持学科快速发展。(1)在学校办公、教学、实验用房相对紧张的条件下,学校专门为该学科分配了800多平方米的科研、办公场地;(2)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支持重点学科发展的经费配套制度,每年划拨了专项经费用于满足科技图书的征订、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以及科研设备的更新与网络建设的需要。

 3、科学研究:为鼓励具有前沿性的学术研究,(1)制定了科研成果和学术专著出版资助奖励机制;(2)在重大科研课题研究方面,建立了课题集中研讨、项目分类指导的制度;(3)同时还特别注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班,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和承办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的方式,促进学科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学科学术水平的提升。

 4、人才培养:(1)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革,强化和提升博士、硕士生的培养质量;(2)通过吸收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与专职研究人员进修的方式,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为社会培养人才;(3)通过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校外访问学者来校讲学的形式,推动学科队伍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发展;(4)通过提供开放课题资助的方式,引导青年学术人才的教学、科研成长。

 5、学术交流:为进一步扩大合作研究的内容,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培育多个交叉的创新团队,形成科研团队合力。通过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大学、西澳大学、意大利匹萨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台湾成功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1)共建科研平台;(2)签订学术交流协议;(3)制定互访计划等形式,广泛开展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及整体实力和水平

 1、学科优势与特色

(1)学术梯队后备力量充实,人才队伍稳定发展后劲足。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已拥有一批稳定的、年富力强、科研水平较高的科研人才,梯队人才迅速成长,为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奠定了人才基础。

(2)学科建设发展制度完善。建立了重点学科建设管理规定、学科发展规划、科研成果奖励机制、科研活动日常管理等制度,保障了学科的快速发展。

(3)研究方向明确,科研成果显著,学科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目前主要在广义凸性与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系统最优化理论与算法、复杂控制系统形式化方法与软件体系结构、科学决策方法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研究成果部分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4)与国内外的交流相对较为密切,科研平台建设发展较快。除有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精品课程和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三个平台支撑外,还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成了“渝港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下一步将继续加大与相关研究单位间的科研平台建设。

 2、整体实力与水平

(1)本学科现有专职科研人员2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在读博士7人,平均年龄37岁。重庆市科技进步(社科)奖6项;重庆市学科带头人5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4人;重庆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另吸收了来自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12人,促进了学科的横向发展。

(2)在系统理论的多个研究领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近五年出版专著3部,公开发表科研论255篇(其中国外学术刊物110篇),被SCI收录85篇;成果被引用400次数,他引次数300。

(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社会综合效益明显。近几年通过与市发改委等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综合效益。

(4)与全国高校同类学科相比,本学科建设起步较早,研究成果显著已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已达到博士点授权水平,系统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已获得通过。

四、建设的主要成绩

 1、学科队伍建设方面:该学科近三年内有3人被聘为博士生导师,8人被聘为硕士生导师;4人晋升为教授,3人晋升为副教授;4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被聘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编委;1人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成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1个成为首届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1人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得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6人次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社科)奖;5人成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4人成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成为重庆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引进人才1名。同时有来自于:美国、澳大利、意大利、台湾、香港、中国科学院等国家和地区的外聘高级职称人员11人(均为博士生导师)。

 2、平台(物质)条件建设方面:该学科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科学研究的平台与物质基础条件较好。有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精品课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以及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共同成立的“渝港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场所中有高级研究人员办公室3间;可容纳200人的现代化学术报告厅1个;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教研室2间;梯队人员现代化集中办公室2间;研究生专用机房2间;开放课题研究室2个;专用图书资料信息室1个,中外文图书3000余册(外文图书占80%以上)。

 3、科学研究方面: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4项;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1项。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社科)奖6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项;课题经费达200万元以上。出版专著3部,公开发表科研论255篇(其中国外学术刊物110篇),被SCI收录87篇;成果被引用400次数,他引次数300。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40场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国内学术会议4次。

 4、人才培养与社会贡献方面: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6人(两人的毕业论文获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41人。承担了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名研究人员的进修任务。邀请了国内外访问学者5人来校讲学(均在三个月以上)。资助了8项校内开放课题,总金额达5万元。已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进修人员,现已成为各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他们中有2人已晋升为教授。受开放课题资助人员中有5人已晋升为副教授,并独立承担了6项省部级课题。

关闭窗口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汇贤楼
电话:023-65362798  邮编:401331